教师节来历: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
又是一年教师节。“送礼”已成为每年教师节家长、老师中热议的话题。近日,网上各地论坛出现了关于在教师节家长要不要送礼、老师该不该收礼的帖子,每当这样的帖子出现,网友有理性分析的,有纠结的,也有怒骂的。我们看看纪检干部怎么说?
莫让“礼品礼金”让教师节变味
——纪检监察二室 刘浩然
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节就是对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的肯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辛勤的园丁们的真实写照。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长过节给老师送礼成了一种“潮流”,大家在这股“潮流”中“比学赶超”,生怕自己落后于其他家长,耽误了自己孩子的前程。
教师节送礼这一现象侧面的暴露了一个貌似“潜规则”的陋习,就是在好的教学资源稀缺的今天,家长们都通过变相或者直接送礼达到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老师的重视和特别的照顾的目的。慢慢的就养成了一种不正之风,作为家长,别人都送了,你不送,自己心里就会担心出点什么情况,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会被差别待遇。一束鲜花、一张卡片、一句谢谢,这些都能体现我们对教师付出的辛苦的尊重,可是有些人偏偏选择了最现实、最直接的物品—礼品礼金。
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吃请等问题,现在人民群众已经反映的很强烈,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教师身上,但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的整体形象,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就无法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了一句空话。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师德师风会对学生的思想和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广大教师要以自尊、自强、自省、自律的高尚道德情操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教师节即将来临,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履行治理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的主体责任,对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开展高频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违纪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出一起、曝光一起。同时广大教师要自觉抵制收受礼品礼金等不正之风,规范从教行为,倡导文明健康的感恩、感谢方式,引领尊师重教的社会新风尚。呼吁广大家长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净化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教师的光辉形象,请以健康文明的方式表达尊师重教的情意。
别让“教师节”变成“教师结”
——宣传部 李春香
随着教师节的来临,家长和老师又开始纠结了,这个旨在发扬尊师重道、表达感激之情的传统节日,却在当今串了味、走了调,不仅让家长和老师深陷“送与不送、送多送少和收与不收”的尴尬境地,也让教师节变成了“教师结”。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教师节给老师送礼本来是对老师教书育人辛勤付出的感谢,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可是,不知从何时起,家长送礼的分量越来越重了,功利性越来越强了。有的家长感恩老师付出发自内心送礼,有的家长怕不送礼孩子受委屈,迫于跟风被迫送礼,那教师节到底该不该给老师送礼呢?对家长而言这是个难题。
实际上,苦恼的不只是家长,老师也很纠结。教师节,是让全体教师倍感荣耀的节日,而今家长送礼正逐渐趋于形式化,这些礼物也很容易让老师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且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拿了家长礼物,老师如何去面对学生?班级的一碗水端不平,也会增加老师管理学生的难度。
给老师送礼不是真正意义上尊重老师,只是一种利益交换,教育不应该成为利益上的互换,而应该是情谊的培养。教师节送礼莫让教师和家长为难!作为监督部门,纪委应该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杜绝送礼不正之风;作为直接上级,教育机构应该出台相关制度,规范师德底线;作为授业解惑者,教师应当言传身教,不断提高是师德修养和道德水准;作为学生和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廉洁节俭的方式表达感恩之情;作为舆论先锋,新闻媒体应该加强对教育的舆论监督,对有违行风、有损师德的行为及时曝光。如此,真正传承教书育人精神,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才是教师节最好的礼物。
主办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内蒙古自治区监察委员会
地 址:呼和浩特市新城北街青城巷1号
备案号:蒙 ICP备 18002681号 邮政编码:010015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内蒙古自治区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