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底线思维贯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体现在政治、经济、依法治国、生态文明、外交战略等各个方面。坚持底线思维,是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理解,底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是做人做事的警戒线,不可踩、更不可越,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更要坚守底线,深入学习和运用好底线思维这一有效方法。要运用好底线思维这一有效方法,就要做到明底线、守底线和用底线。
明底线。明底线就是给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拉起一条警界线、亮起一盏红灯,明确最低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党规党纪体现着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是管党治党的尺子,这里就非常明确的规定哪些是不可触碰的,哪些是不可逾越的,这就是法律的底线。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首先就要强化风险意识,正确认识风险,风险在哪、现状如何、趋势怎样,要认真分析各类风险中的主要风险是什么,在主要风险中哪些矛盾是最主要的,对诸如此类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到未雨绸缪、应对有方。
守底线。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必须时刻对底线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敬底线而远之。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胆大包天。在众多的贪腐案例中不难看出,许多贪官就是随着职务的升迁、权力的扩张,逐步降低了对个人的修养和要求,逐步丧失了对法律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家庭美德的敬畏,而使自己一步一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渊。怀有敬畏之心,打牢防范体系,才能不逾越道德的底线、行为的规矩和政治的纪律;怀有敬畏之心,才能常明礼义廉耻,守住做人为官的底线;有所怕,才能兢兢业业;有所惧,才能勤勤恳恳。
用底线。底线思维强调的不仅是有畏,还要有为,有为,就是不能死守红线,还要在不失底线的基础上,积极开创新局面,实现新作为。底线思维是在继续前行状态下的慎重考虑,它反对消极无为,追求保底争优。强调底线思维,并不是要束缚手脚、畏缩不前,恰恰是鼓励积极改革、大胆创新。在对待腐败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亮出底线,要求“加强警示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在案件查办中,给予违纪者纪律处分是底线,无可厚非,因为其触碰了纪律的底线,必须作出相应的纪律处分,但是作出纪律处分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处分警醒和教育其他人不再发生类似问题,起到处理一人警醒一片的效果,因此以案促改、以案促教就显的尤为重要。
总的来说,明底线、守底线是纪检监察干部修身正德、干事创业的必修课,而用底线就是纪检监察干部能力提升的练兵场,只有做到明底线、守底线和用底线相统一,才能使底线思维这一方法发挥作用最大化。